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戏资讯 > 正文

袁绍袁术沮授阵容搭配

六六下载网 发布:2024-10-05 10:13 32


大家好,我是小编,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袁绍袁术沮授阵容搭配的问题。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,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,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。

袁绍袁术沮授阵容搭配插图

三国志战略版S11官渡之战袁绍势力阵容推荐。不少玩家可能还不太清楚官渡之战袁绍群2+1什么阵容好用,下面带来具体的推荐,供各位玩家们参考。

官渡之战袁绍势力阵容推荐

袁绍特色

势力特性:协力营特效,只需2名群武将,就可以激活全队的10%*70%=7%属性加成。

专属战械:弩车(弓)。部署之后自动射击的这个效果,听起来就像一个移动箭塔,不仅如此,我们还可以部署在城池上。虽然是有CD,但是个人感觉一堆弩车部署在那儿,一轮次下来怎么着也能免费吃个1队的样子,同时也比较安逸,往那儿一摆就是了。

2群协力及登庸令

群雄割据时代,不出意外,所有登庸令全部都是群的,说明官方还是比较谨慎的,没有做那种花式阵营互换的登庸令。

一共6个武将涉及其中:群太史慈、群贾诩、群张辽、群赵云、群魏延、群甘宁。其中魏延、甘宁,是首次出现的登庸令武将。

群阵营非内政橙将,一共28个,筛选出比较优秀的武将16只:SP朱_、SP袁绍、袁术、孟获、于吉、吕布、沮授、吕玲绮、祝融夫人、袁绍、张角、李儒、华佗、左慈、貂蝉、陈宫。加上登庸令武将6个都非常优秀,一共22只。

群阵营的能力比较驳杂,啥类型都有,就不予置评了,直接进入下个环节。(PS:可能有人会问,为啥普通袁绍能上榜,其实袁绍是个很优秀的主将)

阵容推荐

我个人是比较热爱缘分队的,这里也带来一个缘分队伍。

河间四将,这个缘分是非常强的了,第3回合是个稳定的群体虚弱,非常爆炸,几乎等于对手第3回合空过。理论上可以把张_加进来,替换掉1个群,应该还不错。

配置如上,强度应该在T1-T2之间,个人建议不需要给太豪华的战法,娱乐就行。颜良必须配置连击,突击的几率不够,连击来凑嘛。张_在这里用大戟士补充伤害,挫锐的作用是承接第3回合的群体虚弱,可能给敌方3人都虚弱了,也可能产生1个冲突。如果愿意给这队高配,横扫+文丑+骁健神行,也能够不断提供震慑能力,配合颜良的自带战法震慑,还是不错的。

沮授+群魏延,带1个的组法。以SP袁绍为例,可以组个藤甲盾之类的。瞬发威谋在这里,配合沮授,大概率是直接虚弱3回合,听上去都厉害,只有特定的战法才可以解掉,不光如此,虚弱3回合也能让威谋靡亢更大概率给出伤害。加上SP袁绍的缴械,面对一般阵容,效果应该都不错。

此外,也可以试试荀攸+魏延、沮授的搭配。

这一队,肯定是得加个宝物的。走弓的话,可以玩白马荀攸弓,核心思路就是,把魏延的主动战法几率给拉高,等待一发威谋入魂,强行拖节奏。其他的,比如走盾、走枪,都可以组SSA,个人建议就白马弓、藤甲或陷阵盾。

以及群甘宁,这里搭了一个青州甘宁枪,走的爆发套路。个人认为,甘宁原来的吴国体系就非常不错了,如果群阵营想玩的话,还建议跟袁术做西凉、跟吕布做锦帆弓、跟老群弓组在一起碰瓷儿。

除了上面说的这些,吕布张飞组枪、吕布典韦的组合,都是不错的,值得一试。其他武将,比如SP周瑜于吉张角,以及8回合陈宫,都是值得挖掘的套路。

三国志袁绍朱儁沮授和袁术袁绍左慈哪个强

战法搭配

袁绍:卧薪尝胆+落凤

沮授:当锋摧决+无当飞军

朱儁:八门金锁+婴城自守

加点:沮授、Sp朱儁全智,Sp袁绍30-40点速度

说到这支队伍,不得不说的就是SP袁绍的自带战法,高撸连营,造成稳定伤害的同时,首回合可以额外打出缴械效果,每回合有75%的概率使得敌军无法普攻,持续整整2个回合,能打伤害能控场,在面对没有洞察免缴械的速攻队伍以及连击队伍时,可以打出极佳的表现。

朱儁的战法算是三战中最稳定的之一,指挥型战法,不仅能够对敌军的谋略伤害降低39%+,而且还能无视防御对敌军打出稳定的伤害,每局稳定5000-9000的伤害吧,有时候爆发一下单靠一个战法破万也是常有的事,与袁绍一文一武,压制兵刃与谋略队伍。

震军+当锋:可能许多玩家都觉得沮授就是个给控制增益的辅助角色,其实观察下战报会发现他战法的伤害非常高,特别自己带上负面战法时(伪报)每次发动当锋必定追击出一次118%受智力影响的伤害(满智伤害率220%+)也就是追击总量562%的谋伤(受智力加成的当锋+震军)整体队伍就有传统的双核一辅变为三核齐头并进的局面,队伍的稳定性得到一定的加强。

兵书搭配

袁绍兵书:胜而益强/胜战/执锐

兵书上选择胜而益强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凑数的,哈哈,不过每局几百的血量回复,了胜于无吧,主要是胜战2回合的爆发配合执锐的增伤,能够让SP袁绍的输出更加的稳定,场均实战也能打出10000左右稳定伤害。

沮授兵书:奇正相生/藏刀/文韬

因为选择了当锋的原因,所以沮授的兵书更多的就是冲着适配当锋去的,奇正配合沮授的智力,也能打出不错的连击效果,再加上藏刀的辅助,当锋的触发概率不低,配合文韬,从传统双核变为三核心队伍,更加的稳定,多穿表现也更棒。

朱儁兵书:胜而益强/执锐/文韬

同样的沮授的选择跟袁绍大差不差,胜而益强的兵力回复,执锐+文韬的双增伤组合配合三战中可以排得上号的稳定战法输出,让朱儁也能单场打出不错的伤害表现。

结语分享

通过当锋跟沮授的联动,更多的放大沮授自身的伤害,也让队伍从双核一辅变为三核心百家争鸣,各自绽放自己的光芒,队伍稳定性也得到一定的提高,当锋在PK赛季的强势克制被动指挥型队伍,sp袁绍克制兵刃,朱儁一定程度克制谋略,这样的群弓确实是强悍呀!

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我是晨曦,我们下回再见

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介绍 袁绍的地盘在哪里

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

袁绍本来是坐拥冀州、青州、幽州和并州的极大豪强,是当时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。相对于袁绍而言,曹操则还是刚刚兴起的新军,无论是后方的基础,还是前线的军队士兵,都不及袁绍的一半。但是正是这样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,却是更为强大的袁绍在官渡战役中败给了较弱的曹操。

官渡战役中曹操设防图

由于袁绍没有听取田丰恭迎天子的建议,导致曹操能够挟天子令诸侯,使得袁绍做事憋手蹩脚。当袁绍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,便决定集结十万兵马,南下攻占许都消灭曹操,官渡战役也由此拉开了序幕。战争初期是袁绍的实力绝对大于曹操的,所以曹操没有选择在黄河沿线布兵防御,而是在各个关口重点设防,尤其是袁军必经之地――官渡。

曹操的布防是正确的,这样发挥了人少的绝对效益。期间刘备也起兵反曹操,曹操在后方迅速对付刘备。袁绍此时没有听取田丰的“袭其后”的建议,令曹操悠闲地收拾了刘备,顺便降了关羽,之后曹操又有全部精力来对付袁绍。曹操利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攻其不备,关羽斩杀了大将颜良,至于文丑却是被乱军所杀。之后两军进入了长达半年的僵持阶段,恰巧袁绍军中的许攸投奔到曹操帐下,建议曹操夜袭袁绍的屯粮地乌巢,官渡大战的转机就此开始。

曹操率精兵放火少了乌巢,袁绍一面派兵救援,一面自作聪明攻袭曹操大营。没料到曹军英勇善战,乌巢迅速被拿下,淳于琼被杀,张A、高览等人投降。袁绍大军立刻崩溃,军心涣散,到头来袁绍只能领八百起兵退回冀州。官渡一战从此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实力,袁绍则在抑郁中不久病逝。

袁绍的地盘

何进召集各路诸侯进入洛阳后,董卓以自己军队强悍霸占了洛阳城,并废除少帝立汉献帝,在朝中肆意妄为。汉室王朝已经分崩离析,名存实亡,于是天下各处豪强割据地方,开始了兼并土地的战争。

东汉末年格局图

袁绍从洛阳逃出来后,地盘只有小小的渤海郡,这显然不能满足他对版图和实力的欲望,所以这时候他将眼光放在了韩馥的冀州上。冀州位于中原,是天下物资充沛的地方,得到他就有充足的兵马来源。冀州主韩馥却是个怯懦多疑的人,面对公孙瓒和几路势力的虎视眈眈,早已没注意的他被袁绍的人一忽悠,就将冀州让给了袁绍,袁绍也就真正有了一块能用的且很重要的地盘。

随后袁绍出兵征讨青州的黄巾军,并消灭黑山张燕,将青州纳入了自己管控的范围之内。后袁绍之子袁谭任青州都督,在攻打了北边的田楷和东边的孔融后,袁氏终于占领了整个青州。

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公孙瓒认为其弟公孙越的死和袁绍脱不了干系,所以挥师南下直捣冀州,于是袁绍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开始了。期间公孙瓒和袁术合作过,而袁绍又和曹操联手过,双方之间僵持了两三年。后公孙瓒渐渐不敌袁绍的军队,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袁绍亲率大军攻打幽州,一路上势如破竹,直取易京。最后公孙瓒战败自焚而亡,袁绍占领了幽州,并收编了公孙瓒的部队。

到了袁绍顶峰时期,他作用冀州、青州、幽州和并州四大州。虽然土地的广袤不是最大的,但是其中的富裕和充实的程度却是最高的,所以袁绍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强。

袁盎后代是袁绍吗

袁绍不是袁盎的后代。据悉袁盎可能是安徽潜县人,而袁绍是河南周口商水人氏。袁绍是司空袁逢的儿子,东汉末年非常有名的军阀。名门望族出生,从他们的曾祖父算起四代人当中有五个人在仕途上位置三公。所以他的家族便因为这样,有了四世三公的美称。

袁绍

袁绍,字本初。因为长得比较英俊威武,所以很受袁逢和袁隗的喜爱。凭借世家的权利,他不到二十岁就成为濮阳的县长,为官清正廉明。刘辩继位后,何进任命袁绍为司录校尉,后来董卓进入洛阳,董卓十分的骄横,决意实行废立,以建立个人的权威,弄得洛阳怨声载道。于是诸侯起兵讨董,袁绍被推举成为反董联合军的盟主,同董卓交战。之后在没有粮草后,诸侯联合军被迫解散,一场讨伐不了了之。

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下,袁绍占据了冀州,后来还先后夺取了青州和并州,还打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,势力极其强大,到达顶峰。在同曹操一战是不可免的时候,袁绍率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攻打许都,想以此一举消灭曹操。后来因为没有听谋士田丰的劝谏,导致兵败,回到冀州后,袁绍又陆续平定各处的叛乱。没过多久就生病死了。由于袁绍一直有实行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绩,所以在袁绍去世的时候,在河北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是悲痛的,在大街小巷百姓无不落泪,像是自己的亲人去世了一样。

曹操和袁绍的关系

在三国的历史上以及后来的演义小说中,袁绍和曹操是三国前期最重要的两个人物。袁绍割据了冀州、青州、幽州和并州,颇有吞并四方的气势。然而却被曹操在官渡一战中打败,成就了曹操,令他有了真正实力令诸侯,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。

曹操和袁绍

纵看袁绍和曹操的生平,他们走的是从合作到分裂的一种道路。当曹操还是少年的时候,他还是很崇拜袁绍的。建宁二年(公元169年),曹操进入太学,得以同袁绍相识,而且有着亲密的联系。熹平三年(公元174年),曹操和袁绍同任朝廷官职。之后二人相见的机会几乎没有,直到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,当时董卓是在洛阳肆意妄为,屠害忠良,令天下人所痛恨。所以曹操同各路的诸侯一样,都来到袁绍帐下,试图通过联盟的形式讨伐董卓。然而联军是各自心怀鬼胎,作战中各自为战,甚至是一旁观望的都有。曹操主导的战争首次大败,令其元气大伤,最后只能依附于袁绍。

之后袁绍占领了冀州,并将关东交于曹操代理。曹操在这一时期也曾利用条件,以讨伐黑山军的名义,进军东郡。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,刘岱战死,鲍信将兖州转与曹操,自此曹操有了自己的可用的地盘。然而此时的曹操还是面临着四面的强敌,诸如袁术、公孙瓒等人,所以他仍旧需要袁绍的牵制。

当袁术、公孙瓒和袁绍火拼的时候,虽然曹操也参与其中,但这也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。终于在恭迎天子这一事件上同袁绍产生了分歧。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迅速壮大,才迎来了他于袁绍的决战。

新三国袁绍

2011年的新版《三国》当时是在各大卫视上映,生动再现了当初三国的风雨际会的复杂,鲜明的人物和令人难以防范的计谋,着实让观众大饱眼福。其中重要的角色袁绍,也令人印象深刻。

新三国里的袁绍

袁绍一出场就是要号召各路的豪杰聚会,意图讨伐在洛阳肆意妄为残害忠良的董卓。因为袁绍出生在“四世三公”的望族,所以他的声望是很大,号称十八路诸侯都聚集在袁绍的堂前,其中就有曹操和为出名的刘备三兄弟。虽说是联盟,但曹操已然看出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,各自心怀鬼胎,但是袁绍仍旧沉醉在盟主一位上。

因为盟军各自为战,所以让董卓得空迁都逃亡长安,袁绍等人也只得了无用的空城。袁绍做了一阵子盟主后,回到根据地冀州。剧中的袁绍没有听取许攸的意见(历史上是田丰所言),恭迎东逃的天子,反而听信了田丰等人认为天子无用的论调,让曹操白捡了个便宜。眼看曹操坐大,心急的袁绍问自己的谋臣打还是不打,最后选择了许攸的意见直取许都。

在刘备被困之际,希望同袁绍一起攻打曹操。但是这时候袁绍的小儿子在军中得病,不能远行,所以没有答应出兵的要求。许攸极力劝谏,最后还被杖责了,袁绍又错过了一次良机。待到后面袁绍小儿病愈,他又开始了攻打曹操的原定计划。但是大将颜良和文丑都被降将关羽所杀,两军进入了僵持的阶段。一晚许攸截获了曹操的粮草告急的情报,于是建议袁绍立刻攻打曹操。但是这时候袁绍相信了田丰死前对许攸的污蔑,重重斥责了许攸,导致他夜奔曹营。

因为许攸的告密献策,曹操终于摆脱了断粮的危机,烧毁袁绍的屯粮的乌巢,并一举击溃了已经军心涣散袁绍大军。败走的袁绍只提着百来人的骑兵向冀州撤去,途中激愤吐血。回到冀州后,不久抑郁而亡。

袁绍性格

袁绍之所以会败给实力不及自己的曹操,很大原因就在于他的性格使然。纵观袁绍起兵以来,到他兵败官渡,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,使得他后面吃尽了苦头。虽然有时候做过出人意料的决断,但多数时候还是被自己性格的缺点给绊脚了。

袁绍

袁绍首先就是优柔寡断,虽然他多谋。袁绍时常会面对多种谋略等待他来决断,但是他每次都要踌躇再三,最后反而选了个下下策。当汉献帝仓皇东逃的时候,袁绍面前的沮授、田丰、许攸和郭图等人各个都说出自己的想法。正史中沮授几次建议袁绍接驾汉献帝,将其迎回邺城,并在此建都,从而以领诸侯。但是郭图又提出了不同意见,说当下汉室已经衰微,汉献帝早已是无用,留下来反而成为一种累赘。看着眼前的几个谋士争的是面红耳赤,袁绍左思右想。本来听了沮授的话时,正要下决定,但是一听郭图之言又觉得有理,最后袁绍放弃了恭迎汉献帝,丧失了绝妙的好时机。

袁绍虽然表面看起来高大威猛,但是还有着妇人之仁,也知晓知错能改。这在平和时代的能够产生德政,赢得百姓的爱戴,所以冀州的百姓对袁绍很是爱慕,然而在动乱的战争时期,妇人之仁却并不能带来胜利。在官渡之战初期,袁绍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后,折损了将士,袁绍痛苦后悔。但是一轮到将士们立功 之际,袁绍却吝啬手中的印章和赏赐起来了。所以军中的一些猛将如高览、张A不被重用,最后还投降曹操。

三战袁术袁绍沮授阵容强度怎么样

三战袁术袁绍沮授阵容强度很高。袁术缺乏属性,因此选择了夺魂挟魄提升属性,战法输出方面选择了双攻加成的军略,这样子可以打出极高的输出伤害。辅助方面选择沮授可以延续对面属性降低,并且搭配了sp袁绍的控制效果,因此这套阵容的袁术不再是刮痧,可以打出极高的伤害,并且对面的武将还会受到控制。另外沮授带了是折冲,这个战法可以保护脆弱的袁术,并且降低对面的属性,在双重属性的降低情况下,那么袁术就不存在刮痧的问题,作为一个群弓阵容来讲是非常强力。阵容缺点:比较怕草船,因为被草船解控和恢复后,那么阵容的后续输出不太够,因此最好不要打各种盾兵阵容。

袁绍之殇(下):称帝谜云

有钱道真语,无钱语不真;但看筵中酒,先敬有钱人。

本篇是“袁绍之殇”系列下篇,围绕“袁绍是否有僭越之志”展开。

《三国志》及裴注,均提到袁绍有称帝野心,累言非一。乍看之下是“铁案坐实”。但仔细探究,却皆可商榷。

袁绍的“僭越之心”至少有四条明线为佐证。

其一是冀州主簿耿苞上书劝进。

其二是济阴太守袁叙(绍从弟)上书劝进。

其三是袁绍以为表字“本初”与东汉“初平”年号相合,心中窃喜。

其四是袁术兵败,欲归帝号于绍,绍许之。

除上述四条明线,另有两条暗线。

其一是沮授“平河北策”中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

其二是荀彧“度绍终不能成大事”而出走。

个人倾向、以上诸案例,大抵是曹魏视角下的抹黑之语。

袁绍在《三国志》中的篇幅比《后汉书》中少了一半,其镇抚乌丸、扫荡黑山等功绩被一笔抹杀。倒是“刚愎自用、骄矜傲慢”等缺点被无限放大。

在“魏承汉祚、晋承魏祚”的统绪伦理中,是不允许“官修史”说袁绍好话的。因此,成书与南朝的《后汉书》对袁绍的评价、明显比受到掣肘的《三国志》更为允当。

退一步说,人的心境、志向亦是随立场、地位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很难想象袁绍在雄踞河朔、扫荡四州之后,依然能恪守臣礼,未曾有非分之想。

但无论如何,袁绍终其一生,虽然偶有“僭越之举”(天下皆如是),却未表现出“称帝之心”。

这里主要谈谈官修史(及引注)中、作为袁绍“恶迹”佐证的四条材料。

这四条材料无疑经过精心筛选、有“混淆是非”的作用。

其手法相似,均是半真半假。真者是“劝进者”确实存在,假者则是“袁绍面对劝进的反应”。

(1)袁叙劝进

袁叙是绍从弟,即袁逢子。绍亦逢子,只不过因“庶出”而过继给伯父袁成。换言之,袁叙是袁绍血统上的亲弟。

考虑到袁叙未有出继记载,可知其大约与袁术(亦袁逢子)相似、亦是嫡出。

袁术奢*放肆,无外乎仰仗嫡出身份。很难想象在汉末“嫡庶之别、士庶之别”日趋明显的环境下,(术弟)袁叙可以洁身自好。

实际从“袁叙劝进”便可看出,其“轻狂放纵、口不择言”与袁术毫无二致。

且袁叙劝绍即位,大概率出自对“亡兄袁术”的同情。因为彼时(199)恰逢袁术兵败北上,半途而死。

同书材料并未明言袁绍“许之”,仅说“袁绍宗族凶逆无道、乃至于此”。

可知此处实际是在批判袁术、袁叙兄弟;但这种前后杂揉的笔法,却无疑将“斗争矛头”引向袁绍本人。

(2)袁术“归帝号”于绍

袁术僭越称帝(197)人所共知。在各路军阀的打击下,未几便兵败身亡(199)。

术死前“北上冀州,欲归帝号于绍”的记载,见于诸书。但“绍暗中同意”的记载,却出自王沈《魏书》,因此可信度极差。

袁术死前众叛亲离,托庇“私情不睦”的袁绍固然逻辑不通,权且信之。但袁绍“赞同袁术劝进”的记载,却着实值得商榷。

王氏《魏书》是臭名昭著的秽史,其中涉及到“政治立场”的材料,几乎一无可取。

术称帝是真、给袁绍的“劝进书”大概也是真。问题是,绍是否同意称帝、则十分值得怀疑。

考虑到王沈“膝软如棉、面厚于铁”的仕宦履历,我更倾向“绍阴然之”是王沈杜撰的衍文,其意在贬低袁绍。

(3)表字附会

袁绍字“本初”,起兵于“初平”元年(190)。因此《英雄记》称袁绍以为“表字与年号相合”,天命在己。

这毫无疑问是王粲本人的胡言乱语。

本初是汉质帝年号(146),绍大概率生于此年,弱冠后以此纪年。

抑或袁绍出继伯父袁成,成壮年而死;故“绍”者,取“继承”之意。本初者,本祖初业,即承继亡父未竟之业。

无论如何,以“本初”强行附会“初平”,甚至借此宣称袁绍有僭越野心,无疑是令人发笑的。

《英雄记》作者王粲,本仕宦刘表。粲随刘琮降曹后(208)官运亨通,一路做到了魏国侍中。

须知,彼时(213-220)汉廷官制已经分化成两种系统,一派是汉官(三公九卿),另一派是魏官(三公六卿)。

侍中定员四人,比二千石,出入帷幄、应对左右。换言之,王粲是曹操的贴身近臣,其政治立场也便可想而知。

粲贵为建安七子,《英雄记》亦堪称经典;但此处以“表字、年号”相附和,借以讥刺袁绍“不臣之心”,纯属飞言附会。

(4)耿苞劝进

耿苞是袁绍主簿,上书劝绍称帝。群臣非议,绍遂杀苞。

此材料在(南朝)范晔笔下尚属中立、在(魏人)鱼豢笔下,则被扭曲成“袁绍授意耿苞劝进,犯众怒后又杀人灭口”。

鱼豢固为良史,《魏略》、《典略》亦堪称名著。问题是,“耿苞劝进来自袁绍授意”,鱼豢是如何得知的?

袁绍是汝南人,活跃于在魏郡邺县;鱼豢是京兆人,活跃于长安、洛阳。且二人年龄差距甚大,昔日如此隐秘的故事,恐怕连当事人都搞不清来龙去脉;鱼豢却“一口咬定、作成铁案”,委实可怪。

合理的解释,就是鱼豢出自魏人的立场,对绍颇多讥讽。弥天大锅、便一股脑扣在了袁氏头上。

除了上述的四条明线,另有两条暗线,可为袁绍“称帝僭越”的佐证。

其一是沮授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

该条材料出自《献帝纪》。对袁曹一类的僭越者,刘艾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话。此语悖慢至极,不见于《三国志》。

曹操阵营中,关于“如何利用天子谋取霸业”有两条出处。其一是荀彧的“奉主上以从民望”,其二是毛玠的“奉天子以讨不臣”。

辞令上看,荀彧为柔、属王道;毛玠为刚,属霸道。但措辞均比沮授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和蔼得多。

实际在《三国志》中,“挟天子”之语出自诸葛亮,用来骂辱曹操。

考虑到《献帝纪》作者刘艾曾在长安担任过侍中(190-195),系时事亲历者。颇疑陈寿此处是利用诸葛亮的“叙事视角”,来影射曹操的不臣之心。

换言之,在时人笔下,袁曹一丘之貉,均是“借王道之名(奉主上)、谋霸道之实(挟天子)”的野心家罢了。

其二是荀彧“度绍不能成大事”。

荀彧投曹,本传称其“认为袁绍终无所成”。在《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》一文中,则被引申为“荀彧看出袁绍有不臣之心”,故出奔东郡。

有趣之处,是《三国志》的成书背景、恰好是“荀彧直系子孙、把持西晋高位”的敏感时期。故《志》对荀彧本人,颇多避讳。

比如人所共知的“鸩杀”被美化为“忧死”云云。

荀寓(彧孙)官至晋尚书、寓子荀羽亦为尚书;荀悝(彧曾孙)为晋护军将军,追赠车骑将军;荀恺(彧曾孙)为司马懿外孙,官至晋征西大将军;荀顗(彧子)入晋为司徒、太尉、太子太傅。满门朱紫,显赫无比。

因此,陈寿对“袁绍的矮化”以及对“荀彧的美化”,很有可能受到西晋初年“官方环境”的影响。

毕竟从现实情况看,彼时的袁绍幕府,颍川系“群贤林立”(郭图、荀谌、辛氏兄弟等),冀州系“高士盈门”(田丰、审配、沮授等),且有袁绍旧部(许攸、逄纪等)并为羽翼。德薄力弱、二十来岁的荀彧,根本没有立锥之地。

荀彧出奔,与韩信相似,不过是“良禽择木”的现实举动,何曾心系天下?须知,天子蒙尘、李傕郭汜攻屠颍川(荀氏老家)时,荀彧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跑。

考虑到同为颍川高门的钟繇,彼时便随天子波流西迁,两相比对,高下立判。

柳春新在《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》一文中,称荀彧投曹,是出于“袁绍僭越”的不满。对此,我颇持观望态度。

柳氏是魏晋领域的著名学者,其立论多有精辟阐述。但关于袁绍“称帝之心”则见仁见智。

如上所述,沮授“平河北策”与荀彧“出奔曹氏”,其记载均受“创作环境”的影响,故很难将其视作袁绍称帝野心的佐证。

《增广贤文》有云:有钱道真语,无钱语不真。

即所谓“上位者放的屁即是真理、下位者说的真理也形同放屁”。

绍之污名,恰源于此。说得再残酷一些,袁绍的污名化、与曹操的神化、应该是同步进行的。

毕竟失败者没有话语权, 历史 由赢家书写。若彼时袁胜曹败,现在读者研究的、大概就是陈琳的《为袁绍檄豫州》了。

在另一个时空中,二荀、郭嘉、贾诩等人,大概会被矮化为郭图、许攸、审荣之流;张辽、徐晃、于禁等人,则会被贬低为韩荀、蒋奇、淳于琼之俦。最终审配、田丰、沮授荣登神坛,出将入相;曹氏诸将则作为失败者、被永远钉上耻辱柱。

不难想象,袁绍党人撰写的史书中,大概会取材相当多的《曹瞒传》材料,将曹操丑化成“忘恩负义、螳臂当车”的无耻鼠辈。

昔日,子贡读到帝辛(即商纣王)故事时,曾长叹:

“失败者没有话语权,全天下的丑事儿全一个人 了。”

史书中对袁绍形象的丑化,笔法亦相当精妙。大抵是利用真实发生的事件,将其巧妙与袁绍扯上关系,同时借此宣称“绍确有不臣之心”。

无论是王沈的《魏书》、鱼豢的《魏略》、还是王粲的《英雄记》,作者出于“身份立场”,对袁绍是不可能有公正评价的。

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晋初(陈寿)。毕竟“承袭魏祚”的西晋,对曹魏“崛起之路”的死敌,立论也难称客观。

一言蔽之,袁绍便是子贡口中“天下之恶皆归焉”的悲情人物。

有钱道真语,无钱语不真;君不信看筵中酒,杯杯先敬有钱人!

好了,今天关于“袁绍袁术沮授阵容搭配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袁绍袁术沮授阵容搭配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

0